今年以来,信义系信义光能股价已暴涨153%,暴涨协同“信义系”的王李信义能源、信义玻璃,贤义新闻连创历史新高。企业 近期光伏行业与政策面利好共振,信义系港股光伏玻璃龙头信义玻璃(00868.HK)连创新高。暴涨而低调的王李实控人李贤义作为闽商圈核心人物,掌舵着“信义系”强势扩张战略,贤义新闻似乎与“隔壁”的企业隆基股份实控人李振国一样,开始走向产业舞台的信义系中央。 10月初,暴涨在A股未开市阶段,王李港股光伏玻璃涨势凶猛备受市场关注,贤义新闻其中又以龙头信义玻璃领跑。企业10月7日,信义光能暴涨14.8%,7个交易日内涨幅47.7%。然而8号返工首日,信义光能又随着板块整体大幅下跌10.13%,吐回前一日涨幅,呈现剧烈震荡。 作为吸引全市场目光的“信义系”低调的掌门人,信义控股集团实控人李贤义为闽商中的代表人物,其人不仅是深圳同心俱乐部常务副主席,资产版图还涉及房地产等领域。依靠雄厚的关系网与产业网,“信义系”得以在光伏行业“大洗牌”中幸存而壮大。 01“信义系”的暴涨 近年来,信义光能依靠雷厉风行的投资扩张,稳坐光伏玻璃龙头宝座,且不断拉开与第二名的差距。今年以来,信义光能股价已暴涨153.17%,协同“信义系”的信义能源、信义玻璃,连创历史新高。 其中,港股暴涨的信义光能,正是世界第“一”大的光伏玻璃生产商,市场份额高达38%,与占比24%的福莱特构成双寡头格局。除了光伏玻璃制造,信义光能在光伏电站建设及运营业务也位于国内高位,为其光伏玻璃组件业务带来了许多优质客户,上下游协同效应显著。 光伏产业链中,光伏玻璃是光伏组件的上游原料,其强度、透光率等直接决定了光伏组件的寿命和发电效率,是晶硅光伏组件生产的必要材料。光伏玻璃性能特别,技术认证复杂,周期较长且成本不低,行业壁垒很高,因此光伏玻璃企业的客户一般都比较稳定。 目前公司在国内外坐拥三大光伏玻璃生产基地,名义产能已达到7800吨/天,另有一个生产基地在建。有分析师估测,到2020年底公司名义产能有望达到11800吨/天,进一步巩固龙头优势。 在疫情影响下,信义光能依旧交出了不错的业绩答卷,今年上半年内实现收入46.2亿港元,同比增长15.7%,归母净利润14.1亿港元,同比增长47.6%。其中,光伏玻璃产品的毛利率高达38.9%,同比增长11.6%,环比增长3.1%。 近期有多家机构看多“信义系”,认为目前估值仍旧偏低。 国泰君安认为,信义玻璃、信义光能、信义能源三家公司显著的超额收益始于一脉相承的管理(基因是核心),皆具难被跨越的“护城河”(长坡厚雪),呈现为傲然行业的超预期成长。“信义系”——股价今年皆翻倍有余且空间仍然很大。 汇丰研究研报称,信义玻璃近日于内地市场进行两项收购,以扩张其产能14%。基于不会再发出新生产线许可证,相信公司能以此收购在行业中显著受惠,加快推动盈利增长。 瑞银则将信义玻璃目标价由12.8港元升至17港元,上调幅度高达33%,认为公司2021年主要太阳能设备供应商盈利增长预计可达4-5成,因此相信公司估值将可升至2017年高位,即市盈率30倍水平。 02“信义系”的强势扩张 事实上,信义光能依靠投资收购的手法强势扩张,超越原行业老大福莱特,(601865.SH)坐上光伏玻璃龙头的宝座才不过5年。 10年前,福莱特作为彼时的行业龙头,对外投资规模一直远高于信义光能。直到14年,信义光能开始大肆投资,对外投资现金流规模一直保持在18亿元以上的高位。此后6年内,信义光能共对外投资160.12亿元,福莱特对外投资则仅有38.62亿元,两者相差四倍多。 截至今年中报,信义光能的总资产规模为303.1亿港元,较10年前翻了18倍。截至去年中,信义光能收购且已并网太阳能项目的总装机量为2530兆瓦,其中2374兆瓦为大型地面项目,156兆瓦为屋顶分布式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大肆投资布局加速扩张的同时,信义光能仍保持着不错的财务状况。截止今年中报,公司的净资产负债比为25.5%,较去年同期的24%几乎没有变化,相较福莱特高于50%的资产负债率有着明显优势。 稳健的财务状况主要得益于“信义系”近年来不断“分拆上市”保障了融资渠道的畅通。 2008年,信义光能作为独立公司正式成立,主要产品即光伏玻璃组件。2012年,信义光能在拿到国家支持的金太阳项目后,迅速进入了光伏电站领域,原有光伏玻璃组件厂也顺势成为了其电站业务的主要供应商,以此形成了闭环和协同效应。 2013年,信义光能从信义玻璃拆分上市,彼时太阳能玻璃及太阳能发电厂业务并行发展十分顺畅,已成为公司的两大强力增长引擎。 2019年5月,信义光能将手上两块核心业务再次分拆,将旗下光伏电站业务以信义能源之名独立上市,分拆后,信义光能持有信义能源52.7%股权。对于信义光能来说,再次拆分电站业务上市,一方面是为了拓展融资渠道,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各业务独立发展。 在经过两次拆分后,“信义系”如今坐拥信义玻璃、信义光能、信义能源3个港股上市公司,共同构成了信义集团在光伏领域的二级市场布局。 公司表示,信义光能主要从事的光伏玻璃制造属于工业板块,与信义能源旗下经营及收购太阳能发电厂的业务在性质上有较大差距。分拆上市能够更清晰地评估各业务的发展前景,也便于切割信贷状况,有利于吸引更多对可再生能源有明确投资意向,而诉求不同的个人与机构投资者。 03“光伏玻璃大王”李贤义 “信义系”如此强势操作的背后,掌舵人自然非等闲之辈。公开资料显示,信义集团的实控人为李贤义家族,李贤义持有信义玻璃31.28%,持有信义光能11.76%股权。 李贤义是改革开放之初的“创一代”,也是如今闽商中的代表人物。其出生于1953年,15岁辍学,82年从福建前往香港闯荡,从事汽车配件生意,1988年,李贤义发现汽车玻璃大多依赖进口,于是借机回内地创办了信义玻璃,主要从事汽车玻璃生产。 2006年时,协鑫、晶科、通威、正泰、东方日升等后来的光伏巨头成立。李贤义也决定入局光伏,两年后,信义的东莞基地首条超白光伏原片玻璃生产线得以量产,象征着信义玻璃正式踏入光伏玻璃领域。 与同样出自福建,同样做汽车玻璃起家的福耀玻璃曹德旺相比,同被誉为“玻璃大王”的李贤义,在资产规模与世界影响力上甚至更胜一筹。2020年新财富500富人榜中,曹德旺家族排名174,资产较去年增长了70多亿,而李贤义家族排名第111位,资产较去年增长了100多亿,其资产实力可见一斑。 除了玻璃,李贤义在房地产领域也有所涉足。 1992年,在玻璃事业上有所成就的李贤义开始涉足房地产,在深圳横岗、布吉、坂田等地逐步开发地产项目,至今已成立了信义地产开发、信义工业城开发、义德地产开发、信义工业综合开发等多家公司,慢慢形成了以生产汽车玻璃、建筑为龙头,房地产业为支柱的多元化经营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掌舵信义集团,李贤义还是闽商圈子中的核心人物,身上挂着一个重磅身份——深圳同心俱乐部常务副主席。 资料显示,同心俱乐部成立于2012年的全国两会,是由在深投资的20余位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共同倡议发起,其会员包含151名企业家,涉及上市公司90家,整体关联公司3000多家,公司资产总计超4万亿,产生年利润超3000亿,平均每年直接和间接向国家纳税逾600亿元。 该组织被外界认为是国内规模较大的“顶级富豪俱乐部”。官网显示,其永远荣誉主席为深圳市委原常委张思平,现任主席为祥祺控股陈红天,其余任要职的还有腾讯马化腾,顺丰王卫,比亚迪王传福,康美药业马兴田,京基陈华、“关外地王”赖海民、“深圳李嘉诚”黄楚标等大佬。 李贤义曾在采访中提及:“我们奉行的是诚信与义气”。或许也正是靠着这份诚信与义气,李贤义才能够在一手玻璃,一手地产的经营中,不断积累深厚的资产与人脉网络,带领信义集团年复一年稳健地高速增长。 |
FILA KIDS「维也纳大学」系列 沿袭品牌经典流行福建沙县:开展安全大检查 下发整改意见书18份Huy Le再出新品 「白水泥」Air Jordan 3 为蓝本福建对3家食品生产企业开展体系检查Nike Corte再度迎来新配色 是熟悉的复古韵味广州嘉美化妆品公司等3家企业被立案调查Air Force III的复刻版?红白搭配更具经典羌活的研究进展(一)元年版与复刻版的对比 你更钟爱哪一版本药用植物通脱木的研究进展(一)万能疫苗!或将解开婴儿第一次流感谜团小孩做亲子鉴定需要些什么(亲子鉴定的注意事项和流程)福建漳州:开展执法办案电子数据取证规范试点工作光伏行业受益国家扶持政策再崛起,行业资讯门窗企业不能仅靠“粉丝经济”打造综合实力是关键,行业资讯38项服务事项“一单掌握” 陕西西安发布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项清单“月月十五查餐厅”突击检查奶茶店 “薄荷森林”水果盒中有小虫试论我国中小型门窗企业发展瓶颈的解决之道 ,行业资讯2015年玻璃行业背景与发展支点分析,行业资讯2015我我国窗行业三大趋势分析,行业资讯农药残留分析处理之索氏提取法西安灞桥:扎实推进食品安全“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专项行动中国玻璃网带你飘红全部大市场 《中国玻璃供应商》广告火热征订中,本网动态专项检查残疾人辅助器具关于举办“2019 卡尔·费休水分仪、液相色谱网络直播相关消费投诉举报量逐年上升 浙江宁波市场监管部门发布四项提醒备孕时间的考量因素与家人离世时间的关系玻璃企业盲目扩张导致产能过剩 市场难以消化,行业资讯“共享法庭”入驻温州平阳 开启消费纠纷化解新模式全国人大代表张武宗:过剩产能转型升级要准备“打恶仗”,行业资讯北京东城:加强暂停堂食期间餐饮企业食品安全监管厦门查获850余箱无中文标签进口啤酒西安:专项行动落实落细 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线黑龙江: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宣传工作见成效辽宁:强化食品生产安全监管 着力降低食品安全风险2014年光伏发电统计信息 ,行业资讯韩国发展促进会一行到沙河洽谈玻璃合作,行业资讯北京东城加强餐饮企业食品安全监管